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作效率生产力
Ctrl + D 收藏本站,更多好用AI工具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消息

技术迭代驱动通信浪潮万物互联打造数字中国

2023-11-29 124

技术迭代驱动通信浪潮 万物互联打造数字中国

金羊网  作者:李国辉、赵乐群  2019-08-20

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网络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技术迭代驱动通信浪潮万物互联打造数字中国插图

上世纪80 年代末,“大哥大”是奢侈品 叶健强 摄

总策划 刘海陵 林海利

总统筹 郭启钊 朱帆

统 筹 赵鹏 冷爽 徐雪亮

图片统筹 林桂炎

设计统筹 范英兰

金羊网记者 李国辉  实习生 赵乐群

“家书抵万金”,书信曾是人们沟通的主要通信方式之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信息通信业务才出现爆发式的增长,电话等电信产品逐渐走进百姓家庭。其后,从固话、BP机到大哥大、小灵通,从互联网到移动智能手机,从2G、3G到4G、5G……随着网络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人们的通信方式也从固定转向移动,从“话音”转向“数据”。此外经过70年投资建设,我国通信网络规模容量成倍扩张,已建成包括光纤、卫星、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公用电信网。

中国通信技术也从依靠国外转向了自主研发。随着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和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崛起,中国通信业拥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逐渐由追赶者变为领先者,改写了世界移动通信的轨迹。

尤其是十八大以后,国务院、工信部先后制定“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光进铜退”工程、“网络提速降费”等政策实施,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网络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今昔巨变。通信业,尤其是移动通信业,一项项指标从“空白”走向世界领先:

——用户规模居世界第一。截至2018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超15.5亿户。

——网络覆盖全球最好。中国4G网络信号覆盖率已超95%。上至珠穆朗玛峰,下至矿井深处,远到偏僻深山和岛屿,都有信号。

——业务应用丰富多彩。我国移动通信技术持续升级,业务类型不断丰富,资费持续降低,用户获得感持续提升。

……

“信息通信行业构建了一个数字化的网络社会,万物互联,这个世界变得触手可及。”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原巡视员、广东省通信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黄学敏说,随着5G等通信网络和技术的进一步迭代,中国的数字经济对未来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A、从“垄断”到“突围”

“1978年年底,广东全省仅有11.8万户电话。那时候,为了一条能够打通香港的电话线,珠三角谈业务的老板们甚至愿意一掷千金——花几十万元购买一条电话线。”黄学敏回忆说,改革开放促使通信需求不断提升,但新中国的通信技术却才刚刚起步,通信产品紧缺,市场供不应求。

为了加大投资,国家开始实施“借鸡生蛋”和“借船出海”政策——收取电话初装费和利用国外贷款回购电信产品,既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又满足了通信需求,中国通信产业开始腾飞。

随着通信网络建设进入了新的高潮,作为关键设备的交换机需求增大。可昂贵的国外交换机却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研发中国自主技术的交换机迫在眉睫。

“当时我负责广东设备引进,与老外谈判。一条用户线(一门)就是一两千美金,进口一个万门交换机就是天价。”黄学敏说。

彼时,广东省电信研究院原副院长胡乐明还在邮电部524厂负责通信设备的研发。上世纪90年代初,在厂里担任副总工程师的他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设计研发代表当时通信技术的制高点的通信设备——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

为了开发1000门的交换机,胡乐明带领70多人的团队日夜奋战。1992年6月15日,代号为DS2000B的国产1000门交换机,在增城永和镇试验成功,这一中小容量的交换机在技术和性能上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随后在广东得到了广泛应用。

另一边,更多的企业投入到通信技术产业。1987年,华为在深圳成立,以销售中小容量交换机为主。1993年年初,华为2000门的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研发成功,同年9月,万门机型研发成功。

胡乐明说,随着国产交换机技术的突破,中国的通信产业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被爱立信、西门子、诺基亚等通信巨头瓜分的市场,到20世纪末时,已逐渐被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抢占。

B、从“固定”到“移动”

“以前人们通过书信传递信息、交流感情。信件要人工分拣,再由邮递员挨家挨户地送达,往往需要几天、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广东省邮政管理局局长周国繁不无感慨道。从1998年至2008年,是中国通信产业实现技术迭代和全面覆盖的重要十年。邮电分营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成立,三大通信运营商分足鼎立的时代来临。为了进一步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三大运营商纷纷加大投资,网络不断升级。

“当时,固定电话增长率逐渐放缓,移动业务大幅度增长。人们的通信方式已经从固定切换到了移动。”黄学敏说。

2005年,中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75%左右,首次超过了固定电话用户,成为通信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在2006年2月18日,广东的电话用户(包括移动和固定)超过了一亿户。

在那十年里,人们的通讯方式不仅逐渐从“固定”过度到“移动”的个人化方向,也逐渐从“话音”转向了“数据”。

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广东在全国率先进入了互联网时代。1998年,中国第一个中文界面的电子邮局广州163电子邮局开通。仅仅一个月,登记用户数就突破了30万,至当年年底,用户数超过了100万,实现了通过电子邮件免费通信交流。移动电话和宽带也开始成为每一个城市居民的标配。

“2008年以后,数据业务逐渐超过了话音业务,这同样是有着标志性的事件,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多媒体时代。”

黄学敏说,近年来,广东的固定电话逐步减少,而移动电话用户却达到了1.67亿户,几乎人均1.5部,家庭宽带的接入率也达到每百户有112个宽带账户。通信已经实现了个人化、移动化和多媒体化。

技术迭代驱动通信浪潮万物互联打造数字中国插图1

工作人员展示一款柔性显示智能可穿戴手机 新华社 发

C、从“4G”到“5G”

4G的应用和覆盖,在中国通信史上掀起了又一轮大变革的浪潮。从2010年开始试点,到2014年正式发牌,如今4G已经在中国几乎实现了全面覆盖。仅广东移动在省内的4G基站,2018年就已经超过19万个。

高速的4G不仅改变了手机上网的速度,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手机打车、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与此同时,话音、数据、图像、活动图像的高速传输,直接催生出一大批互联网社交平台,从微博到微信、抖音等,不同的社交场景与社交方式,让人们的通讯更加多元化。

不仅人们的通讯、社交方式发生变化,通信技术、互联网等也以多种方式赋能实体经济,为新经济发展增添活力。数字消费持续释放居民需求潜力。“人们更多依靠手机、互联网进行通信,网购和快递服务逐渐成为邮政行业的主流业务,也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主流生活方式。”周国繁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快递已经达到了当日达、次晨达、及时达的服务水平。他透露,2012年至今,广东的快递业务量、快递业务收入均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2018年,广东人均快递业务量达到120件。

2019年,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5G相当于把高速公路变得更宽,让我们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全息投影,可以让一个千里之外的人投影到你身边和你面对面唱歌。”酷狗音乐副总裁赵海舟说。

在胡乐明看来,要实现5G的全面覆盖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一旦实现全覆盖,移动物联网的建设将会带动通信产业再一次腾飞,万物互联将成为现实。

黄学敏认为,实际上,未来的信息通信行业不仅包括即将商用的5G移动技术,还包括NGN(下一代网络)、IPV6(新版互联网软件)等新技术,它们将与5G一起,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共同打造数字中国。

技术迭代驱动通信浪潮万物互联打造数字中国插图2

技术迭代驱动通信浪潮万物互联打造数字中国插图3

话当年

打电话要领单排队 跨国信件半月才到

33年后,胡乐明站在5G物联网的模拟沙盘前,回忆起1986年到德国公干时往老家梅州发送的那封国际电报,仍忍不住感到“肉疼”,那花掉了他当时半个月的工资。

作为广东信息通信建设的一名“老兵”,广东电信研究院原副院长胡乐明亲身经历了中国通信从“一穷二白”到如今进入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

当时,长途打电话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果要即时传递信息,必须依靠电报。“当时家里是没有电话的,我在广州的时候,有急事往家里打电话,我必须先拍个电报告诉家里人,让家人在单位的电话旁边守着。然后我才跑到邮局说我要打长途电话,工作人员会给我拿个单子排长队,轮到我的时候再进去拨号。等通完话之后,我再向邮局交好几十块钱。”胡乐明说。

1986年,已经进入当时电信传输设备主要生产厂——邮电部524厂工作的胡乐明,被公派到德国西部城市进修两年。乘坐十几个小时飞机到达后,胡乐明第一时间向远在梅州的父母报平安。“那时候唯一的手段是发国际电报,我当时就发了说五个字:已到达,勿念,就这五个字的电报要七八马克,相当于当时的四五十元人民币,基本就是我当时的半个月工资。”

发电报贵,写封家书寄回家同样也贵,而且要大半个月才能收到。让胡乐明印象深刻的是,从德国寄一封信到国内必须称重,按照克数付费。

这种要按月来计算与家里的通讯次数的窘境,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才逐渐结束。“慢慢地,出现了BP机,后来电话变得便宜了,再后来每家每户开始都有了电话……现在回过头去看,简直就是翻天覆地,恍如做梦一般。”

话变迁

当年发电报靠手摇发电机 如今小岛每天快递几百件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邮递员推着自行车、挂着邮包送信送报的历史仿佛一去不复返。然而,在偏远乡村、高原雪山、交通不便的海岛,这样的景象仍在上演。在珠海外伶仃岛上,52岁的谢坚便是其中一个邮递员。他32年如一日,为驻岛官兵和岛上居民投送包裹邮件一百多万件,成为外伶仃岛的“守信人”。

1988年,21岁的谢坚在退伍后被调入珠海市外伶仃岛邮政所工作。他是邮政所唯一的投递员,主要负责驻岛士兵与岛上居民与外界的邮件往来。

那时收寄信件只能依靠一艘小木船来往于陆地与小岛,速度非常慢,单程就需要5个小时。岛上没有电话又缺电,发电报主要依靠手摇发电机。每当电量不足的时候,谢坚便一手摇发电机的手柄,一手发电报。即便如此艰苦,谢坚每月交寄的邮件多达1000多件。有时电报送达后,谢坚还会遇上收件人看完信后抱着他痛哭的情况,这让他内心很受触动,坚定了他留在海岛投递送信的决心。

随着手机、电网在岛上的普及,信函业务虽然在逐步减少,但快递业务却在大幅度增加。“现在邮件非常多,一天有几百件,差不多是以前一个月的量。”谢坚说。

国家记忆

技术迭代驱动通信浪潮万物互联打造数字中国插图4

作为曾经必备的城市公共设备,公用电话已逐渐退出街头 孟祝斌 摄

▶1958年10月1日,北京电报大楼启用,开启了我国无线通讯建设大门。

技术迭代驱动通信浪潮万物互联打造数字中国插图5

“有事呼我”是BB机时代一句流行口头语(资料图)

▶1982年,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首根光纤光缆成功跨越长江,开创数字化通信新纪元。

▶1987年11月,广东率先开通模拟移动通信网,首批700名用户。

▶1987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大哥大”进入中国。

▶1999年2月,腾讯QQ上线运行。

▶2009年1月7日,工信部发放3G牌照,我国进入3G时代。

▶2011年1月21日,腾讯推出微信,至当年年底,微信用户已超过5000万。

▶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开始对量子通信进行探索。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

技术迭代驱动通信浪潮万物互联打造数字中国插图6

上世纪80年代末,“大哥大”从广州流行到全国 叶健强 摄

传家宝

首个大哥大用户 出现在广州

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收藏了一部被称为“大哥大”的手机。在上世纪80年代的港台剧里,人们常常能见到这样的“大哥大”,令人“羡慕嫉妒恨”。

碰巧的是,中国内地首个手机用户就出现在广州。1987年11月21日,23岁的徐峰在广州市邮电局无线分局填写了一张移动电话入网申请表,买下一部“大哥大”,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使用“大哥大”的用户。

据徐峰回忆,当时一共只有100部手机,100个号码。工作人员让他挑号码,他一眼就看中了“901088”这个号码。这部“大哥大”花掉了他两万多元,此外还交了6000元入网费。拿到“大哥大”后,徐峰跑回办公室,用左手(手机)给右手(座机)打了一个电话,第一时间听到无线电话在空中传播的声音。14年后的2001年,技术更新换代,徐峰的“大哥大”已不能继续使用,他换了新手机、新号码。

那一年后,我国移动通信建设突飞猛进,“大哥大”升级为智能手机,再到柔性屏手机,沟通与交流变得更方便快捷。

记者 黄宙辉 实习生 程健聪 通讯员 李小丁

编辑:宝厷

原文链接:https://news.ycwb.com/2019-08/20/content_30320124.htm

相关推荐

阅读榜

hellenandjeckett@outlook.com

加入QQ群:849112589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