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r 27,作为旧金山第27号码头,是硅谷所在地旧金山湾区的著名邮轮码头,邮轮巨大豪华,灯火彻夜通明,载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驶向梦想的彼岸。
2月14日,Pier 27成为了一场盛大活动的举办地——首届生成式AI峰会Gen AI。这场峰会吸引了1200位参与者,其中包括众多人工智能领域的明星公司Anthropic、Stability AI、Replit的首席执行官以及Bessemer的合伙人。
这场峰会堪称人工智能届「春晚」,然而让人惊讶的是,盛会的主办方是一家年仅两岁的年轻公司——Jasper。
Jasper在成立短短18个月后,就实现了8000万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付费用户超过10万人,并达到了15亿美元的估值,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私营企业之一。
相比之下,这场人工智能浪潮的发起者OpenAI,在2022年的收入也只有3000万美元。这使得Jasper在早期GPT生态中成为最大的赢家,一时风头无两。
不过,迅猛增长的背后,却是Jasper三位创始人八年的厚积薄发。
01创业八年
Jasper成立于2021年,但创始人的创业故事却可以追溯到8年前。
彼时,Dave Rogenmoser、JP Morgan和Chris Hull三位好基友合伙创业,干什么不知道,反正就是要创业。
他们为自己的创业之旅设定了三个目标:
- 1.不管做什么,反正就是要创办一家公司;
- 2.每月赚取6000美元以养家糊口;
- 3.最重要的是,友谊第一,创业第二。
就这样,八年前,三人开始了创业之旅。
据Jasper的当家人Dave Rogenmoser在推特回忆,过去8年里,他们在不同的产品上销售额累计超过了1亿美元,干的事情五花八门,分别是:
- 市场营销课程
- 销售大师
- 一次性服务
- 营销机构
- 一次性收费软件
- 循环收费软件
总体而言,这些创业项目大都和营销相关,这应该也和他们的所学有关。
Jasper的三位创始人均来自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营销系。2015年毕业后共同创建了一家营销咨询公司Payfunnels,主要业务是帮助企业创建和管理销售渠道,比如Facebook广告、企业宣传文案等。
第一个客户是为一个移动厕所租赁公司做SEO,每月只有300美元收入。
在这期间,他们制作了一套营销教学视频,并收集了大量营销从业者的邮箱,这为后来Jasper的冷启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不过这家公司只干了两年,就被收购。此后,他们干脆做起知识付费,投入到新的付费课程项目6K Success中,教别人怎么搞营销,把自己的营销知识变现。
但是干了三年后,遇到了瓶颈。课程这东西太容易被复制了,而且当时美国的知识付费风口已过。就像现在中国的市场一样,割韭菜的项目数不胜数,市场骂声一片。
没办法,三人不得不再次关掉公司,重新寻找新的创业项目。
就在运营6K Success期间,负责技术的联合创始人Morgan开发了一个简单的浏览器小插件,用于显示谁在什么时候刚刚购买了产品,以便激励用户下单。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个小插件第一次上线,转化率就提升了48%,三人立刻觉察到了其中的潜在商机。
随后,他们以1000美元每位的价格,获得首批80名用户。小试牛刀之后,他们将这个浏览器上的小插件逐渐发展独立,而相应的公司Proof,也相应创立。
按照三人的定位,Proof是一家专门通过算法定制企业网站的初创公司,提供网站社交数据,如访客数、购买人数和位置等,以帮助B2B公司提高其网站的转化率。
做了一段时间后,三人希望将Proof做大做强。这意味着需要更多资本来支持扩张。
在美国,初创公司找投资,最好的办法是进入Y Combinator(YC)创业孵化器。
Dave和他的团队试图申请Y Combinator的项目,但第一次并未成功,原因是他们的创业项目,看起来像是一个功能,而不是一个产品。换句话说,就是三位的梦想太小,支撑不起未来。
不过,他们并未因此放弃,在接下来的10个月内,公司营收实现了从0到17.5万美元,规模逐渐做大。
第二次申请时,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愿景和产品,终于被Y Combinator接纳。随后,Proof以1200万美元的估值获得了220万美元的融资,公司规模也扩大到了15人。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Y Combinator的总裁,就是奥特曼,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和CEO。可以说,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伏笔,如果不进入YC,很难说三人是否能做出如今的Jasper来。关于这点我们后面会详细讲到。
尽管拿到了投资,但三人试图将这个功能型产品扩展为平台型产品时,还是在2020年遇到了瓶颈,增长放缓,Proof不得不裁掉一半员工,公司运营几乎停滞。
三位创始人开始考虑转型。对此,Dave在推特上表示:两年半前,我们裁掉了一半的团队,感觉自己很失败,然后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
一个偶然的机会,Dave在一个名为「Wait But Why」的博客上,读到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世界的文章。
他对这项技术立刻着了迷,虽然三位创始人毫无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和经验,但是很快他们就决定进入该领域。
02一朝功成
2020年,OpenAI开发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语言模型GPT-3,大量的参数让模型从量变产生质变,语言模型在生成任务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GPT-3可以在各种常见的语言任务中发挥作用,比如语义分析、翻译、文本分类和语法纠错等。它还在生成任务上有着惊人的表现,并且可以实现不同功能的结合。
这在当时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不过相比两年后ChatGPT的爆火出圈,GPT-3仅仅局限于人工智能圈子里。
凭借在Y Combinator孵化器中建立的人脉,Dave三人很快获得了 GPT-3 API 的测试资格。
据说当时只有5家公司拿到了测试资格,这是一个非常稀缺的先发优势。根据这个先发优势,三人创立了一家新公司,决定将这一技术应用在多年从事的营销领域。
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三人就开发出了产品原型。虽然在上线时只支持8个模板,发布时间也稍晚于竞争对手Copy.ai。但是Jasper的创始团队凭借在营销领域的背景和人脉,率先为GPT-3在营销场景下找到了数千万美元的需求。
凭借前几年在营销领域的创业经历,他们抓住了营销人员的痛点,将Jasper定义为一个 Facebook 广告复制工具。随后逐渐拓展到写Google广告、企业官网文案。那时候,公司还不叫Jasper,而是conversion.ai,寓意是帮助用户提升广告转化。
通过精心的提示语设计和产品优化,Jasper解决了早期GPT学习成本高和调用不便的问题。而且Jasper团队利用多年营销经验对模型进行微调,完美地释放了GPT-3在营销场景下作为效率神器的潜力。
对此,Dave表示,早期领域经验的积累对于基本模型所输出的质量影响可能达到20%~30%。除了团队本身的经验和语言叙述外,早期客户的使用对模型的改善与迭代也非常重要。
通过团队在营销行业的人脉和经验积累,短短两年时间,Jasper就成长为一家8000万美元ARR和10万用户的AI初创企业,风头甚至一时盖过了OpenAI。
除了把握住了GPT-3刚出现的荒蛮时代和在营销行业的积累,Jasper的崛起还有一个大背景,那就是新冠疫情的到来,使得线上营销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这不仅是对于很多线上的公司,而且对于自由职业者/数字游民等C端用户来说,也是如此。疫情导致企业裁员,而很多人被迫成为自由职业者,或者为雇主远程办公,Jasper狠狠地抓住了这波用户增长红利。
而且Jasper还特别擅长运营私域流量。由于特别重视社群搭建,Facebook 上的 Jasper官方社群成为主要的流量承接地,配合社群内产品口碑传播和Facebook/Google上的付费广告来扩大潜在用户规模。
Jasper的社群有65,000名成员,涵盖了从企业家到企业市场营销高管等各个群体。在这里他们会讨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来优化他们的内容工作流程,并沉淀相关内容,吸引更多人加入。
更关键的是,为了巩固优势,Jasper大量吸纳相关领域的人才,比如在近期的扩张中,就将著名Hubspot公司的 VP Meghan、 Jeremy等人招至麾下。
03什么成就了Jasper?
吸取此前的创业教训,Jasper团队极富野心,他们在产品线上高频扩张并紧跟最新的技术趋势,试图再次将创业公司做大做强。
比如,Jasper是行业里较早提出文档产品的企业,这让用户能够比较连贯的完成内容创作。
再比如, DALL·E 的测试 API 发布一个月后就推出了Jasper Art, ChatGPT 推出后的 20天发布了Jasper Chat。
当然了,仅凭这些并不能为Jasper构建足够坚固的护城河。
当被问到Jasper如何面临竞争时,Dave将Jasper定义为内容大脑,对于用户来说,在 Google Doc 上进行内容创作是一种场景和表述,而在 Facebook上发内容又是另一种场景和表述,写广告文案可能又是另一种场景和表述,Jasper 可以提供基于任何场景的表述能力,连接所有这些工具,并提供个性化服务。
或许我们可以说,补足大模型在细分场景下的功能和体验缺失,成就了Jasper。
原文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I8AK49EK055639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