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作效率生产力
Ctrl + D 收藏本站,更多好用AI工具
当前位置:首页 » AI资讯

教师应对ChatGPT的正确姿态

2024-05-23 56

ChatGPT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重要代表,它是利用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模型训练和大量数据分析,开发出的能够自动生成具有创意性和高质量内容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这类系统能够帮助用户在文本、图像、音乐等众多领域实现较高水平的创作。ChatGPT以其卓越的文本分析和生成能力而著称,体现了AIGC技术的先进性和应用潜力。

面对ChatGPT对教育的冲击与挑战,教师群体呈现出分化态势,或有很强的“替代焦虑”,或呈现“事不关己”的淡漠观望状态。在教育人机协同时代来临“前夜”,作为新时代教师,究竟应秉持何种姿态?这是抓住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新机遇,实现职业生命的进化与升级的重要前提。

以开放心态拥抱新机遇

根据Gartner(高德纳咨询公司)发布的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AIGC预计将在2—5年内进入生产成熟期,发展潜力与应用空间巨大。毋庸置疑,它已成为数字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引领未来变革的战略性技术,ChatGPT在教育中的应用将不断拓展和深化。但在一部分教师看来,ChatGPT像是山谷中缥缈的声响,他们往往表现出“任尔东西南北风”仍与己无关的“鸵鸟”心态;还有一部分教师戴着“今日之镜”弥漫着超敏感性的“替代焦虑”。根据创新扩散理论,这两种分化态势符合创新扩散过程的认知和说服阶段的特征,而“鸵鸟型”或“焦虑型”教师若裹足不前,也将在犹豫彷徨中与数字时代机遇擦肩,错失利用ChatGPT加快实现教育高质量创新变革的发展良机。究其根源,在于教师二元对立式的思维惯性,即把ChatGPT当作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实际上,从新教育技术应用的发展史来看,不论知识的编码方式如何迭代、知识载体的多样性如何升级,历史上从未有过一种新媒介彻底替代旧媒介的事情发生,反而呈现出从单一传播方式转向跨媒介融合应用的新教育技术生态。而且在对新技术的讨论和批判过程中,我们对“教师是谁”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教师何为”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认为,对教师能否被替代的问题,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的本质、学生的需要以及贯穿其中不变的教育之理、教育之道。可以被替代的是那些需要重复做的事情,需要大量信息资料搜集、数据积淀和分析的事情等。这些事情被替代,本质上是对教师的解放,何乐而不为。因此,我们要自信坚定,以开放的心态主动拥抱新理念、新技术,从“替代思维”走向“共生思维”,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拥抱”,从“此消彼长”走向“相伴相生”,构建“人机对话”“人机共生”新格局,把握ChatGPT与教育融合新机遇。

以审慎态度应对新挑战

与任何新事物一样,ChatGPT作为新事物在发展中总会有利有弊。相较于传统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超强类人性、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等技术特性。研究者对其可能引发的师生关系弱化、教育诚信危机、颠覆学术伦理、数据和内容可能存在“欺骗行为”等潜在危机表示普遍关注和担忧。毕竟,AIGC对教育的挑战和影响还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人类对其已知部分远远小于未知部分。特别是随着AIGC技术不断成熟和迭代,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实现了个性化、缝合式的高质量内容创作。未来,AIGC高度类人的智能化生产力愈发强大,将无可避免地冲击现有社会秩序,从而引发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的伦理与治理问题,如可能挑战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智慧的源泉”这一核心地位。

因此,教师在拥抱ChatGPT给教育领域带来诸多便捷的同时,需要深刻认识到技术的使用并非没有界限,应始终将平衡技术优势和潜在风险视为底线要素。为此,教师要在全面理解ChatGPT能力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它的应用不仅能够促进教育改革创新目标的实现,而且能够维护教育领域的伦理标准和安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以审慎的态度,从认知、伦理、能力和监管四个维度出发划出“人工智能+教育”的安全底线。教师在认知维度要更客观、理性地认识和对待ChatGPT,加强领悟力、辨别力和判断力,进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划好“认知边界”;在伦理维度,应始终坚持“技术向善”的价值旨归,促进ChatGPT合法、合规、合乎伦理地融入教育教学,保障可信度,扩宽“应用视界”;在能力维度,要把提升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数字素养作为自觉行动,与ChatGPT等智能技术形成和谐、高效、可持续的人机协作关系,提升“能力境界”;在监管维度,学校要建立健全ChatGPT等智能技术产品的校园准入制度体系,明确负面清单,守住教育“安全疆界”。

在开放审慎中善学善教善为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答记者问时说,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备数字素养的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让青年一代更加主动地学,让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从这个战略高度,开放与审慎恰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新时代教师应对ChatGPT等智能技术的正确姿态。“开放”为教师适应新技术添薪续力,“审慎”为“开放”增加定力,从而让教师在“变”与“不变”的张力间善学、善教与善为,在变革的教育生态中更好地适应角色转变。

善学是基石。教师要成为新技术的学习者和创生者,主动使用ChatGPT等智能技术赋能教学活动。首先,学会提问,从“结构化的问题链”着眼,进行有效的“人机互动”;其次,在ChatGPT初步生成内容后,要从“整合化的生产链”着手,通过“批判—验证—联结”实现“人机协作”;最后,要从“层次化的转化链”着力,遵循“替代—强化—修改—重构”的渐进路径,推进“人机共生”,促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交互融通,实现创生。

善教是核心。教师要成为学生高阶思维的引导者和底线思维的培育者,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指出的,“凡是人工智能擅长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少教,甚至不教;人工智能不擅长或无能为力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多教或重点教”。教师应坚持开放和审慎的辩证统一,引导和教育学生提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彰显“人师”之为;应帮助学生树牢底线思维和规则意识,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ChatGPT等智能技术,还要培育他们明辨是非、判断真伪、去芜存菁的能力。

善为是旨归。教师要成为以文化人的弘扬者和教育公平的守望者,充分发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教师要深刻认识文化育人具有超越实用主义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只有筑牢学生文化根基,才能有效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在ChatGPT等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回归生命场域去探寻学习的意义,进而擦亮思辨之眼,不在“技术崇拜”中迷失,不成为人工智能的附庸。从预测趋势上看,生成式人工智能下一个迭代的节点是“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和谐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等是其重要原则。教师要与人工智能发展脉络同频共振,始终坚持教育公平理念,充分利用ChatGPT等智能技术的倍数式增量效应推进教育实践创新,在缩小教育“数字鸿沟”、弥合城乡教育差距中切实履行责任和担当,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共享人工智能赠予教育的“礼物”。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琼台师范学院教师,本文系2023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课程开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NSK〈QN〉23-102)以及2023年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研究成果〕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08日第14版

作者:丘 彬

举报/反馈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8444140448143101&wfr=spider&for=pc

相关推荐

阅读榜

hellenandjeckett@outlook.com

加入QQ群:849112589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