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话】AI颠覆传统美术行业?专业设计师这样谈
杨翀
广州4A执委单位广东博艺广告 品牌总监
江门创新设计委员会 副主任
公司目前的一些创作工作,正在引入AI设计,AI是一项在设计的创作环节中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且能满足跨界幻想,蓄谋已久的技术。
记得20多年前,当我每天还在一线熬夜大量拼设计时,和身边一起做设计的小伙伴们常常幻想,如果有一台机器或软件,只需把自己的意图告诉他,把我们对项目和产品的理解,设计的风格,元素的取舍,色彩的搭配告诉他,就能自动生成几套方案该多好。所以当Midjourney等AI软件发布时,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年轻时不止一次的幻想似乎成真了。
用宽泛的眼光来看,人类所有的技术革新,都是经过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在整个社会体系里的客观条件与跨越性需求最迫切的那个时间点上,应运而生。今天的AI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出现了,它让每一个使用者,无论是否具备专业的美术基础,都能轻松以具象化的呈现方式生产出作品。
但是AI产生的可视化效果图和满足实际功能需求,满足商业化需求,可量化执行的设计图,中间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就个人观察,目前现实的大量设计工作中,AI占比其实不算大,设计的整个作业流程里,至少目前还有很多是AI干不了的。AI带有不可预见性,它需要专业的人用其它设计软件,去修正和完善,才能让一张好图成为满足需求的好设计。
AI对传统行业的改变应是长期性的,就像设计由手绘时代进入电脑化时代一样,手绘工具变成了电脑键盘鼠标及一系列软件命令,这种改变,又能大到哪里去呢。AI只是需要设计师有更深度的思考,发挥本身的美术基础与美学解构的能力,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20年来我对带过的每一个团队里都要求,设计师一定要对文字敏感。如果要运用AI创作,需要设计师改变曾经习惯的作业逻辑,将自己的思考通过语言与文字形成指令准确的表达出来,并通过AI的呈现,再进一步修正自己的表达,最终达到自己预期的设计目的。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但其实与传统设计作业过程中的反复修改设计方案,在本质上并无区别。
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孤岛化越来越严重,设计的内核,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激活和串联起每一座孤岛的桥梁,所以设计师不仅需要掌握最新的专业工具,也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综合类知识,以便于在设计中带入更多对人性的思考。知识与思维结构,是设计师最有价值的金字招牌。
AI最终一定会对行业有所改写,这种改写,很多人认为是一种崭新而未知的,但在我看来,未尝不是回归到了设计的本质。它势必会对设计师群体进行一个分流和结构性的改变,继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结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行业里那些缺乏深度思维的公司,没有思考能力只会机械化软件拼装的个人,被淘汰是必然的。
如果未来有一天AI真的能替代设计师,它不会是今天的AI,它将是在人心的驱使下,呈现一个系统化的立体网状生态,通过学习和渗入设计师的生活、思维、习惯、喜好、快乐和痛苦等等一切情绪的感知。但那时,被替代的仅仅只是设计师吗?
冉崇伟
重庆深度洞察创始人
前些日,全球1000多位科学家、企业家集体署名要求暂停人工智能研发6个月。但科技的进步是科学家能阻挡的么?完成暂停计划署名后,马克斯转身就重金加码投入到AI赛道,创办X.AI,人类思维的复杂性哪里是AI能赶超的?
关于AI对人类的影响,我们看下预测:高盛机构:全球将有3亿工作岗位将被生成式AI取代;红杉机构:2030年,程序员、图形设计师,短视频,直播等岗位将逐渐被AI取代;被AI取代的人类会向哪儿走,暂时不清楚,但目前看到的情况是AI在作图、写诗、绘画、创作,人类在工地搬砖、送外卖、开滴滴,也许这样的现实才是最让人焦虑的,因为这和想象恰好是反的。
每一次科技革命,一定有追不上科技脚步的那类人。以工业时代为例,被工厂挤走的手工从业者,用了整整两代人,近100年时间才走进工厂生产。科技革命,短时间内不会创造广泛的就业机会,有也有极高的门槛。
我恰恰认为目前的挑战不是AI,发展是既定事实。挑战来自人类,包括你的同行、下属和新人,你要当心隔桌正在学习和使用AI编程、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AI剪辑的年轻人。AI对年轻人是友好的,对30岁+的人来说则是一种舍得的心理挑战。不是说他们学不会,而是他们更难以放弃手上的优势,比如很资深的插画师往往会本能抗拒,舍不得丢掉多年手艺,年轻人反正啥也没有,没有放弃的筹码。
AI带来的转变最开始是工具性的,更快更方便;接着是认知上的,看待一个事物一个作品不再是“我”的状态,而是“我们”的可能,这个“我们”有可能就是AI链接的亿万数据的投喂。最后就是意识上的,进入到本能潜意识范畴。工具改变习惯,习惯养成思维模式。
设计师们需要从哪些方面适应新的环境?首先得从意识上去接受:设计师用AI做协同创作不可耻;也不存在什么AI的作品没有灵魂一说,你就是画龙点睛的那个。把它定义为协同创作的伙伴,而不是因为有了它设计师就是偷懒的工具人,这个意识首先得变。
其次,对整体场景全面把握能力的加强。我们从AI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符号派——行为派——链接派的发展过程,就算现在AI已发展到了通用智能,能理解人的逻辑语言,但永远无法理解人的情绪/弦外之音。
专业设计师和只会设计软件的工具人的区别:只会设计软件,对场景没有全面认知的工具人其实缺乏审美、构图、视觉、节奏的场景认知。他们缺乏美术语言的脑构能力也没法准确表达出:鸟瞰视角——鱼眼视角——微距视角,不清楚粒子渲染——高斯渲染等专业认知。
一个logo设计,或许AI会做得好看但商业性一定不够。在这个维度上看,AI会取代目前大量这样的工具熟练工而非设计师。唯一要指出的是,AI的出现也有很大的行业隐忧:新人出来的空间会大幅减少,基础工作都让AI完成了,这就是自然法则。我对此报以平和接受的态度:只要身为专业人士,不管是和同行竞争,还是PK AI,谁能为企业降本增效,创造价值,谁就有商业价值,设计师商业价值的体现就是设计师专业性的体现。
孙凡
《探寻地道重庆城》导演
重庆意灵迩芭广告创始人
本人准确地说是在2023年正式接触AI设计并将其应用于广告画面创作中,使用过包括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工具,当然还有帮助文字创作的ChatGPT,但到目前还只是浅尝辄止。多年从事广告对新鲜事物有非常强的敏锐性,又加之我是老板,所以我对技术突进是抱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个人认为只要是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的技术都是有价值的,并且应该与时俱进去学习和使用它。
从事广告20多年,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目前使用AI对设计师有两方面的要求。首先是突破语言障碍,善用AI需要提升英文水平,无论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还是ChatGPT都是以英文版本为基础,虽然Stable Diffusion、ChatGPT目前能同步翻译,但命令语言逻辑还是英文逻辑,特别像使用MidJourney时“中式英语”就很难被准确的理解。其二要改变设计思维习惯,虽然我们这类上世纪九十年代这群广告设计师最初接触和使用的Photoshop、pagemaker都是全英文版的,且很快能适应,但那是因为软件本身是图像化思维为导向,所见即所得。多使用几遍就能记住命令单词的位置并能和效果对应起来。但AI工具不同,需要设计师去理解、编辑命令,要学习人机对话的语法。不同的设计需要启用不同的句子去和AI对话,必须适应“用写作方式做设计”。
适应新环境,设计师需要做到三方面。首先是调整心态。要愿意去接纳新技术,乐于去尝试和使用新工具。其次是保持好奇。多关注科技发展动态,像AI设计包括就很广,工具很多,且日新月异,站在原地是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设计工具的。第三坚持学习。只有丰富设计之外的知识,提升各项水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技术更新,抓住新的机会。
“改写一个行业”这个问题本身是多方面的,很难界定。但至少我认为,AI肯定会推动设计工作的改变。事实上一项新技术的普及就意为着工作效率的提升,也必然促使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改变,促使行业优胜劣汰。未来AI发展的智能化程度很难相像,甚至说AI替代人工也不是不可能,关键还在于人想把它推到什么高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原文链接:http://news.sohu.com/a/708638413_12102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