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作效率生产力
Ctrl + D 收藏本站,更多好用AI工具
当前位置:首页 » AI资讯

王震亚:设计中的人和AI、脑和力︱读+

2024-05-26 58

王震亚:设计中的人和AI、脑和力︱读+插图

《人人爱设计:脑洞是个无底洞》王震亚 著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近日,新书《人人爱设计:脑洞是个无底洞》出版,该书讲述了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设计与人的关系。《读+》周刊记者专访该书作者、山东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王震亚,聊聊人类设计行业在人工智能冲击下的新挑战——人和AI,谁是设计过程中的主脑?谁又会成为“体力活计”上的主力?

王震亚:设计中的人和AI、脑和力︱读+插图1

会犯错、试错是人类优于AI的品质

王震亚喜欢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他主讲的“人人爱设计”“设计创意生活”等4门慕课课程受欢迎程度很高,选课人数超过50万人。其中,“人人爱设计”是网络上最受欢迎的设计类慕课之一,被评为教育部2017年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入选中宣部“学习强国”网站和APP首批慕课。

在教学中,王震亚搜集了不少话题。它们有的来源于课程公告,有的起因于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有的是课堂聊天实录,有的则是与朋友沟通时引发的思考。兼顾到了设计专业的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过去与未来的热点话题。比如设计思维是什么?怎么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科技如何影响设计?什么阻碍了你的创造力?抛出观点后即开始讨论,时而穿插一些经典理论,经常有“反叛意识”。

王震亚提倡辩证看问题,理性讲问题,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专家理论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而理论是不断发展着的,并非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论断。他欣赏“学生们的不领情”,活似一身“反骨”的年轻时候的自己。于是,就出现了吐槽部分学生质疑他的情节——这些有趣的批判全都收录在《人人爱设计:脑洞是个无底洞》这本书里。

该书的开篇《从老王设计的一枚logo讲起》末尾,王震亚的设计就遭到了无情地吐槽。“王老师,我还是觉得学生设计的logo更好一点”。面对这样的意见,王震亚不仅虚心接受,还觉得特别欣慰,“脑洞是AI无法替代的,人类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我们有脑洞!”AI的特点是不善于犯错误,它是一道程序,是按照一定规则来运行,“而犯错、试错往往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

不提供答案,不着急定义,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世界,用设计思维去发现更多可能性,在“试错”的道路上昂首阔步,高兴地跌倒,倔强地爬起,继续行走。具有设计感的人掌握了设计思维,拥有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意识。这对于任何专业的学习,以及面对任何困难解决问题时,都是大有裨益的。

技术、市场和设计就像一支足球队

推进一个创业项目,技术、市场、设计都是必不可少的。那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在王震亚看来,技术、市场和设计就像一支足球队。

技术部门相当于球队的后卫,负责防守。有技术作为支撑才能让你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前锋就是设计师,负责把球送到最合适的地方。他要瞄准用户需求,针对用户需求来开发新的产品,然后投放到市场。所以,设计师是负责进攻并获得胜利的关键。

那么谁来衔接从后场到前场的关系?中场组织靠的是市场、营销、商业人才把技术和设计进行对接,形成一个整体。在一个企业创新团队里,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打造好这支足球队,需要一代代优秀的设计专业的学生。王震亚和学生们探讨设计项目的时候,常常鼓励他们要拥有主动走出去、勇于学习的好奇心。很多同学会担心自己一毕业就失业,忧虑设计这份工作是否会被智能科技所代替。他们也会拿着工作岗位选择来问王震亚:王老师,您觉得我适合走哪一条路?他常常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告诉他们,“如果是我的话,我会选择可能性更多的那一条路”。

科技发达后,也许很多事情都可以变得模式化,但设计绝不能模式化。王震亚认为,在智能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得到的最大好处是拥有更多的选择性。“你一定要挑战自我,去试一试,形成属于自己的对世界的思考和理解。”他认为内在的思考非常重要,要不断地去创新——打造真正有人情味的设计产品,要运用设计师的脑洞天赋,回归本源,像孩子一样去想象。

【访谈】

标准化是下限,多元化代表未来

读+:过去的一年作为生成式AI高速发展的一年,尤其在设计领域影响巨大。AI的设计能力到底有多强大?AI设计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如何?

王震亚:所谓生成式AI,是和决策式AI相对而言的。早在2016年,AI就已经在很多行业中普遍应用了,只不过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当你打开购物APP,会发现首页专门推荐给你的一些商品,这背后就是决策性AI在帮你做选择。生成式AI之所以更加受到关注,是因为AI从之前的侧重于数据分析,转向生成内容,并且在能源、材料、航天、医疗等领域迸发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影响是全面性的——在设计领域的影响更显而易见,是因为它是可视化的、能理解的。

AI的设计能力有多强?这需要把设计能力进行分解。我们经常讲的设计能力具体包括研究与决策能力、创意与表现能力、定型与实现能力等等。目前来看,AI在平面视觉表现能力方面较为突出,无论是效率还是质量,AI都表现精锐,几秒钟生成的效果图就能具备职业设计师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的水平。AI的进化呈现指数级增长,可以预见,AI很快就能突破从二维到三维、从表现到创意的障碍,在设计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3年,AI成为中国市场的新宠。现在,我们打开一部新上市的手机,如果没有AI加持,似乎就显得落伍了。我对于AI的发展仍然抱有谨慎乐观的态度,人工智能还在不断快速迭代,未来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在设计领域,很多企业和高校都已经在有意识地尝试使用AI,在视觉传达、新媒体设计等领域,AI已经能够部分替代设计师做图像处理类型的工作,但能力还没有完全发挥。按照星火大模型的描述:“在企业应用领域,尽管目前只有8.4%的企业在使用AI辅助设计,但有38%的企业正在探索中,显示出AI设计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潜力。”

读+:当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有了自己的创造力时会发生什么?人类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将如何安放?

王震亚: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人工智能到底有没有创造力?到底什么是创造力?按照造字法分析,“创”是立刀旁,“造”是走字旁,我认为“创造”其实就是“先破后立”,即: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所以“创造”既包含了破坏,又包含了建设。这一幕似乎经常在科幻电影里面出现,就像《流浪地球》里面的MOSS(智能量子计算机),通过严密计算分析得到的选择结果,也可能是反人性的。

梳理人工智能短暂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流派:第一个流派称之为符号主义,他们把AI当作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第二个流派叫作连接主义,致力于研究让AI更像人,学习人类的思考方式;第三个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这一派学者认为AI可以进化出属于自己的智慧体系。可以看出,我们讨论的具有创造力的人工智能属于最后一种。

一般来说,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通常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智慧水平。从这个标准来看,目前的AI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智慧,甚至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AI已经能够自主创造出新的设计、艺术作品、音乐、文学作品,这时我们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对AI可能导致的危害进行监管,同时还要应对随之而来的伦理挑战。

总体来看,人工智能的思维模式具有高超的逻辑性(本质上AI还是一段程序),可以通过输入数据和指令,输出符合目标性要求的结果。但人类的艺术性、创造性活动还不一样,这些活动既有外在的探索本能,又有内在的表达需求,在情感层面、精神层面上,AI还不能取代艺术家和设计师。人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是AI无法体会到的,工作中的成就感、家庭中的幸福感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源泉和设计服务的目标。

读+:在当今和未来时代的差异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设计需要更多个性化,效率不再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您认为什么才是影响未来设计的核心?

王震亚:在过去的300年间,以机器为代表的工业化时代,带给人类世界前所未有的效率,大幅度地提升了生产力,有效地解决了人类生活的物质需要问题。而工业社会的核心,就是社会分工下的标准化设计和规模化生产。和现有的大多数行业一样,工业设计也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因此,20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就是提倡一种以抹杀了文化差异、社会差异为代价的现代生活方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普遍认为现代文明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当历史车轮行进到21世纪,中国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生产力不足不再是主要的社会矛盾,追求个性的本能开始复苏。所以我认为:标准化不过是下限,多元化才能代表未来。就像伯兰特·罗素说的那样:参差百态才是幸福本源。

未来设计的核心大概会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要植根于本土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文明,也孕育了无数的哲学思想,这些都必定会成为中国设计发展的基石。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的质和文,完全可以理解为产品设计功能和形式的关系。当现代社会的设计学家不断争论到底应该是形式大于功能,还是功能决定形式的时候,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给出了结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二,设计要服务于当代社会。过去三十年,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和设计理念,现在我们站在人类社会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必须思考自己的发展之路。今天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崭新的,也是独特的,中国设计首先要研究中国问题。在AI和大数据的帮助下,中国设计师一定可以做出更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

第三,设计要致力于生活方式。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要归功于现代社会的技术发明和设计: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丹麦设计师保罗·汉宁森则对传统的白炽灯进行了革命性的改进;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内燃机汽车,亨利·福特则是用自己设计的理念把汽车送进了千家万户。未来的智能化生活方式,也需要设计师给出不同的答案,发挥科技的价值,还需要关注材料的可持续性、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设计师不可替代,人的主力作用很重要

读+:新时代设计师更需要具备怎样的自我认识?人工智能技术是否能让人人都成为设计师呢?设计师如何凸显自我的不可替代性?

王震亚:刚才我们提到了凡德罗的“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这一理念对20世纪的建筑师和设计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21世纪,我更提倡“Open is more”(开放即更多)。设计师首先要开放思想,迎接新技术的挑战,加强对新工具的学习;其次,设计的领域也将越来越开放,跨界合作会越来越频繁,设计师需要不断面对新问题;第三,设计的分工将会被打破,设计师不仅需要懂得用户研究和市场分析,还要了解产业战略和销售策略,要做全面的设计人才;最后,设计还将促进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一方面引入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能够实现材料、信息、医疗、生物等学科研究的成果转化。

人工智能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运用新工具完成自己的设计作品,实现自己成为设计师的梦想。我在网上最受欢迎的一门慕课叫“人人爱设计”,已有近100万人在线学习,其中包括大量非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中小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在过去,只有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具备一定的设计表现力,大多数人的创意都躺在自己的脑子里面,没有被看到。而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推广应用将帮助大家“说”出自己的“设计图”(即:文生图),每个人的创意更容易被实现。

设计师的不可替代性在于他/她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基于人性观察和体验的同理心以及勇于尝试和探索的精神。互联网教父凯文·凯利曾提出,未来社会人和AI之间会形成新的社会分工,追求效率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去做,而探索性、实验性的工作交给人来完成。换句话说,人的可贵之处恰恰是因为他们会犯错误(当然是在能够承担其后果的前提下犯的错误)。因此,传统教育中标准化考核方式显然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设计教育的个性化培养方式有可能会为其他学科提供有益的借鉴。

读+:AI设计已经在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否真的能够取代设计师?

王震亚:工业社会就像一部庞大的机器,我们每个人就像这部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被赋予特定的具体任务,保证了机器的高速运转。而今天,专业化越强的工作越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比如现代社会中的会计、律师、医生这些专业技术岗位,在今后20年间,都会直接面对AI的竞争。

我之所以反复说“大部分”,就是想强调AI不可能代替所有的工作。因为设计师的工作范围很宽,而且仍然在不断延展,有可能还会出现AI协作工程师、AI分析设计师、AI创作绘图员这样的新职业,而具有高弹性、高黏性、高延展性的设计师将变得更加抢手。弹性指的是设计师可以灵活变换赛道、突破AI的思维定式;黏性指的是设计师深耕某一行业、具有丰富经验和敏锐直觉;延展性则是能够胜任不同类别、不同岗位的设计工作,拓宽设计的广度。

读+:人和AI,谁将成为设计的主脑和主力?

王震亚:这让我想到了200年前也曾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机器取代了人力,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工业社会初期,传统的手工艺人因机器的出现而失业,新兴的工人阶级受到了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尖锐,机器也自然被很多人视为罪魁祸首。随着社会发展,机器的性能愈发强大,但人的主力作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设计为人”成为共识。

以史为鉴,我们可能不需要过多担心人和AI之争,当一个新事物刚刚出现的时候,必定会产生新的问题。也许过不了多久,人和AI就能够形成一种和谐的协同合作关系,在面对大规模市场时AI作为主脑,在面对小众化需求时设计师发挥主导作用,二者在差异化中取得共存。

技术不是问题,“人”才是关键

读+:AI设计为设计工作带来了哪些改变?在AI趋势的发展下,您对设计工作者有哪些建议?

王震亚:同济大学范凌教授有一个观点:传统的设计过程中,“想”的比重只占到10%,而90%的时间精力都被用来“做”,也就是创意构思的阶段很短,而实现创意的阶段很长。AI的出现将会把这个比例完全翻过来,在未来的设计过程中,“想”要占到90%,因为AI可以大幅缩短“做设计”的时间。因此,AI能够提升设计效率,降低创意转化的投入。

除此之外,我认为AI还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设计工作:一是AI有助于消除设计师的表达困境,促进创意转化。在AI面前,表达能力的差距一夜之间被抹平,设计回归到问题本身,鼓励设计师寻求更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二是AI将提供更多丰富的设计工具,产生新的设计方法;三是AI将加强社会整体的设计认知,提升审美水平。AI设计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视觉解决方案,势必能够提高社会整体的设计水平。

达尔文进化论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后面还给了一句解释:“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大或最优秀的种族,而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种族。”设计行业也需要适应新的变化。同样,变革就意味着会出现大量新的机会,AI只是一个开始。

读+:在当今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发设计领域的革命。这究竟是一场竞争还是一次合作?

王震亚:就像我们前面讨论的一样,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项技术,而是一次新的生产力革命,而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生产力变革都将导致社会生产关系的重构。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大规模的从解决生存问题,转向生活方式的建构,而智能社会的重点则是要实现生命智慧。当我们不需要再为了生活而工作,可能才会更多思考活着的意义。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做到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未来已来,工业体系的社会分工必然会逐渐分化、融合甚至消亡,各行各业都无法回避,设计也不例外。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对于设计师而言,人工智能既是一场残酷竞争,也是一次全面合作。在我写的《人人爱设计:脑洞是个无底洞》一书中提到:智能时代的技术并不是什么问题,而“人”才是关键。对于未来的设计师来说,掌握某一项工具不是目的,与人工智能合作的终极目标依然是为人民服务,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长江日报记者马梦娅)

【编辑:王戎飞】

原文链接:https://rmh.pdnews.cn/Pc/ArtInfoApi/article?id=39733713

相关推荐

阅读榜

hellenandjeckett@outlook.com

加入QQ群:849112589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