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车展近期刷爆热搜,本届车展一改过往燃油车唱主角的形势,新能源车来势凶猛,不仅“抢镜”成为焦点,甚至有弯道超车之势。随着大众对新能源车接受度的提高,也引发诸多新问题的关注与探讨,如新能源车未来会有哪些新政?充电问题将如何解决?智能网联系统如何发展?
新能源车引发热议之际,4月23日,“未来已来,AI赋能新能源汽车”主题沙龙活动成功上线,多位专家与业内企业代表带来专业视角,围绕政策解读、技术趋势、产业发展、创新应用等,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乘“AI+”新能源汽车发展之势,共话行业未来发展新风向。
“未来已来,AI赋能新能源汽车”主题沙龙由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联合主办,上海盖亚人工智能高校学术发展中心特邀学术合作伙伴,金地威新承办,科技制高点栏目组、上海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协办。
车联网、新四化变革 勾勒新能源发展蓝图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周辰担任主持人,邀请上海先进通信与数据科学研究院院长徐树公,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贺仁龙,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网联事业部负责人张希共同参与了圆桌讨论,探讨“AI+”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周辰担任主持人
今年两会已公布的提案中,“新能源汽车”这一关键词频频出现,最新发布的《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备受关注。根据计划,新能源汽车政策将成为上海“十四五”期间节能减排、高质量发展和保持制造业份额稳定的重要产业决策。针对新能源汽车最新政策,几位专家结合实例,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勾勒出新能源汽车更清晰的发展蓝图。贺仁龙从环保角度算了一笔经济账,他指出火电当中,标准煤的转化率能够达到60%左右,电动车可以实现电能80%的转换,“算下来转化率48%左右,而燃油车只有20%左右的转化率,新能源车优势明显,因而是大势所趋。”贺仁龙认为,就如同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一样,未来新能源车也将加速淘汰燃油车。
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贺仁龙发言
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新能源汽车的高效融合,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将如何融合发展?徐树公介绍,车联网的关键技术将帮助车辆实现直联通信,也就是说两辆车可以互相通信,甚至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车辆可以与路边的基础设施进行通信。他认为车联网技术甚至可以降低对车辆传感器的依赖,“让路边道路和基础设施来更多地感知周围环境,然后传递给车辆,这样车辆可以少一些传感器。”张希也表示,通过5G和路侧的车联网建设做辅助,将为提升车辆的感知能力提供“炮弹”,增加更多的视角,甚至形成“上帝视角”,让车看得更远。
上海先进通信与数据科学研究院院长徐树公发言
随着新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完全市场化和高质量发展攻坚期。对于商用车行业而言,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要点?张希从电池角度出发,指出当下面临电池变革的挑战与机遇,一旦错过关键的时间节点将失不再来。他介绍,日本的电池技术发展较快,东京奥运会甚至计划推出全固态电池商用车,希望国家从政策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增加补贴,从而激发电池的创新研发热情,提高下一代电池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网联事业部负责人张希发言
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如何借助AI赋能新能源汽车,实现更快更高质量的发展,几位专家分别给出建议。张希观察到,上海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国相对领先,并且积累了大量数据,如果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数据,得到规律性成果,将为新能源汽车制造方、设计方、研发方赋能,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与AI的深度融合。贺仁龙则建议传统车厂的数字化转型加快速度,并且希望上海以更开放的姿态吸引更多国内外造车新势力,以更放开的政策推动数据积累或技术进步。徐树公则从自身体验角度建议,通过数据整合来推动车辆的共享机制,如共享乘车、共享停车位等等,从而方便出行,甚至缓解交通压力。
聚焦产业痛点 小电池藏大焦虑
张希教授从事多年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智能管理、智能网联汽车融合感知与决策等技术研究,他带来了主题演讲《中外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能力对比分析》。演讲从各国新能源汽车战略政策及主流车型对比、产业难点和痛点,以及动力电池、高速驱动电机、大功率无线充电、纯电底盘技术等角度做了详细的讲解与分析。
全球各国针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目标形成了普遍共识,美、日及欧盟多国政府已计划于21世纪中叶前禁售内燃机汽车,新能源车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非常明确的不可逆趋势。而我国《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规划: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自主可控完整产业链,产品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乐观的是,目前我国主流驱动电机的功率密度、效率这些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当。
虽然新能源车高速发展,行业难点痛点也不容忽视,如续航里程与里程焦虑,大幅提高充电效率的需求十分迫切等。张希指出,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依然不能对标燃油车,固态锂电池有望解决该痛点,固态电池如果没赶上,很可能被其他国家超越甚至是颠覆,这是非常让人忧心的一个事情。此外,热失控安全事故频发,更让人们对新能源车这个新兴事物持有一个审视的态度。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发展是必然趋势,这对安全技术提出更高要求,是电动汽车产业必须面对的痛点问题。
张希所在的团队花费十年时间,在国际上首次将电池电化学模型用于量产实车,德国博世、美国特斯拉等公司正在走相同技术路线。该技术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电池管理系统,实现的功能包括:电池全寿命周期内更高精度的电池SOC和SOH估算。研发出的以热失控预测预警为核心的智能电池管理系统,可实现提前48小时内预测电池热失控发生的可能,并匹配应对电池热失控方案。
根据实车工况复杂辨识复杂电化学参数,张希团队首次提出构建“虚拟电池”概念。该“电池”存在于云端,能为每一个电池单体建立 “虚拟电池”,等价于对实际电池进行分析,包括老化程度、故障诊断、剩余寿命预测等。张希还总结到,电动汽车发展迎来电池回收高峰,亟需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与回收机制。锂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马上会成为下一个市场风口,2020年的电池退役市场空间在150亿;2023年达到400亿;从2018年到2023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
张希教授的演讲干货满满,针对行业痛点,指明了可行的方案,找到了相关解决思路,并且提供了重要建议。沙龙活动的各位专家从细节入手分享的鲜明观点及列举的生动案例,描绘出“AI赋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美好图景。
原文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35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