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作效率生产力
Ctrl + D 收藏本站,更多好用AI工具
当前位置:首页 » AI资讯

ChatGPT语境下的青年写作者观察

2023-09-28 179

GPT4.0诞生至今,笔者和多位青年作家、诗人就此话题进行讨论,在这过程中,不难发现话题总是围绕着何为文学本质的角度来进行。

文 / 苏热

与其他代际的作家相比,青年作家还没有来得及对自身经验进行有效处理,就面临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冲击。在GPT3.5诞生之前,以往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往往集中在一些科研以及实验的伦理问题,即使是出生且成长于网络时代的青年写作者,也没有预见一个人工智能会在文学创作领域引起如此大范围的讨论。但由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在青年作家的成长经历中有着显著影响,他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也会产生一些区别于其他代际作家的认知结果。

目前的人工智能创作,因为大语言模型和输出方式的局限,为人所知的创作大多集中在诗歌领域。即在一些创作要求之下,它可以较好地理解和运用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对于其他文体的创作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但随着大语言模型的演进,在未来某一天,克服这一不足指日可待。GPT4.0诞生至今,笔者和多位青年作家、诗人就此话题进行讨论,在这过程中,不难发现话题总是围绕着何为文学本质的角度来进行,经过笔者观察和整理,青年写作者对人工智能创作的态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看法从审美接受的角度表示抗拒,彻底否定人工智能的文学生产,态度坚决,且人数众多。

此类观点认为人是文学生产的核心,作为时代的敏感神经,人既是文学表现的对象,也是文学生产的主体。没有人体察世界后生成的经验、情感和思考,这些显示屏上出现的像素点以及印刷品上沾染的墨迹,只是一堆看似华美却没有实际意义的字符组合。亚里士多德、康德、华兹华斯、艾略特等人在讨论文学的本质问题时,都围绕人和情感联系的方式进行延展。由此可见,这类看法历史悠久,且从接受角度较为普遍。将人放在意义和文学作品之间,去除世界和作者这两个因素来评价文学作品是不合适的。没有人的全程介入,就谈不上字符本身具有的社会文化蕴藉属性,文学的意义就不存在。

第二种主张带有明显的工具论色彩。

认为现有的所谓人工智能,并不能达到文学生产的标准。这种关于物的智能和情感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多种演变形式,随着大语言模型的更新与演进,较ChatGPT更为发达的强人工智能会改变这一现状,并成为一种可靠的参考。人工智能作为人脑智能的延伸,已经超越了麦克卢汉所提的媒介是人的感觉延伸观点。工具论并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信息资料的汇总分析存在,而是可以直接参与到人的思考和创作表达中,给予作者不限于提供灵感的创作帮扶。同样,不管是维特根斯坦所提的语言界限,还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言不尽意观点,大语言模型很难表述人类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的留白之美。ChatGPT这类大语言模型创作意义的达成,最终是通过与人类创作互相补充实现的。

第三种思考将文学当作一个纯粹的客体看待。

在这个视阈下,ChatGPT生产出来的某些文学作品已然达到中流作家和诗人水平,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文学作品。早在几年之前,小冰等软件写就的小诗已接近突破图灵测试水平。在这个视角之下,人也只是作为一个文学生产的媒介之一而存在。将包括且不限于ChatGPT类人工智能的作品纳入到文学作品的考察与讨论中来,和人所生产的文学作品,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进行比较,这在当下会成为难以回避的状况。

未来已来,面对来势汹汹的人工智能热,不难发现,我们很难脱离感性的维度,去冷静思考和看待这一我们即将面对的情况,这是一种人的主体性受到挑战后,人处于被动位置产生的结果。顺延这个思路,对文学本质的讨论,在当下又重新被放在了显著位置。如果继续讨论,我们将很快面临人的自我重新认识问题。

不难发现,ChatGPT4.0时代,信息和我们在短时间产生了复杂的关系。从点对点的查询,到点及面的整合,再到面及点的输出,传统知识的搜索获取方式已然发生显著转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的创造性和思考力的显现,从而造成人的存在意义进一步消解。

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雅明曾忧虑机械复制技术会消解艺术品本身带有的“光晕”,GPT而类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机械复制转变为机械创新成为可能,艺术家的存在价值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类似的讨论在前ChatGPT时代就屡见不鲜,刘慈欣曾在《诗云》中写过,高等文明企图用文字穷举法的方式来超越李白,而猴子与打印机的思想实验,也想在无尽时间里的无序排列中寻找到超越莎士比亚的方法。在没有思考和理解力的语言模型和算法面前,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审美判断和艺术直觉回应这些挑战。但如今,大语言模型的演进已经到了近人水平。试想一下,莎士比亚和李白的作品,未来的人工智能一瞬间就能生产出成百上千个,且水平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准,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艺术品存在价值的消解,而且还包括艺术家存在价值的消解。但针对这些问题,一些青年作家们持有乐观态度,认为人们对于艺术的偏好会发生转移,从艺术欣赏变为艺术体验,例如装置艺术这类带有互动性质的艺术形式上,还会重视艺术家带有即时、即兴的艺术创作。那么,这算不算是某种小范围内光晕的复归呢?

或许,如今我们应该收起自己的傲慢,警惕抗拒带来的短视,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以此来迎接即将发生的巨变。青年作家当下所应该做的事情,虽不能像人工智能科学家那样加入到这一行业的具体建设中,但应该利用独有的直觉、判断与知识信息整合能力,在硅基智慧睁开审视世界的眼前,闭上自己的双眼,沉下心,重新思考和寻找人当下的存在价值。

原标题:《ChatGPT语境下的青年写作者观察》

原文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424347

相关推荐

阅读榜

hellenandjeckett@outlook.com

加入QQ群:849112589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