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作效率生产力
Ctrl + D 收藏本站,更多好用AI工具
当前位置:首页 » AI资讯

技术派|AIGC,如何嵌入常态化新闻生产

2024-05-15 55

原标题:技术派|AIGC,如何嵌入常态化新闻生产

在当前传媒格局下,技术驱动内容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驯化AI并为我所用已成为内容供给侧技术研发的当务之急。2023年,AIGC与新闻生产的联合全面开花。如何从浅层的涉猎与尝试,走向深层次的整合与嵌入?还有许多命题等待解答。

技术派|AIGC,如何嵌入常态化新闻生产插图

项目成员宋嘉诺正调试AI。翁宇君 摄

1

全方位开花,AIGC成为2023年媒体创新利器

2022年11月上线的ChatGPT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产品,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ChatGPT热”。ChatGPT是美国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是一款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够通过理解和学习人类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甚至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代码、论文等任务。

今年3月,GPT-4正式发布,不仅语言处理能力大幅提高,还具备对图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其在各种专业和学术基准测试中已做到人类水平的表现,如在SAT(即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意为学术能力评估考试)中拿下700分,GRE(即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意为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几乎满分,模拟律师考试中,GPT-4分数占前10%。与此同时,国内如百度等企业也推出了“文心一言”等新一代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

经过不断迭代的AI,其智慧已初露锋芒,甚至让许多从业者产生“饭碗焦虑”,新闻行业也身处其中。今年上半年,各大传媒纷纷涉猎AI新闻作品。通过半年来持续的传媒行业观察,笔者发现目前各大媒体的AIGC探索主要围绕以下三种内容生产的应用场景:

第一,AI写作,主要应用于类型化的新闻,如财经报道。包括美联社在内的一些新闻机构已经在使用AI撰写有关企业盈利报告等方面的报道。此外,据法新社报道,互联网巨头谷歌于今年7月20日证实正在与《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知名媒体合作,开发一种新的人工智能工具,旨在帮助记者撰写文章。笔者留意到,国内部分媒体也推出了常态化的AI写作新闻栏目,如长沙晚报(掌上长沙)推出栏目《镰刀妹AI智能写作》,主要利用AI机器人写稿系统撰写每日股市情况。

第二,AI绘图,主要应用于主题类报道。基于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AI绘图工具及模型,许多媒体开始尝试将AI生成的海报及图片作品作为主题报道的创新点。例如,成都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前夕,四川在线推出AI创意海报《See you in Chengdu》,用AI绘制的四川在线记者小观,与2000万市民一起迎接大运会;中国新闻网在今年端午节推出了《端午节,AI送你一组海报》,让古人与现代化场景或物品相结合;潮新闻在今年6月推出了《“八八战略”20周年,AI画出来的浙江会是什么样?》;闪电新闻在今年4月推出《H5|一组AI海报,带你看山东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都是利用AI生成的图片展现当地发展。

第三,AI主播,主要应用于日常播报类新闻。从2018年搜狗与新华社联合发布全球首个全仿真智能AI主持人以来,伴随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级,AI主播也不断趋于仿真而自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业界前沿团队推出的AI数字主播“任小融”正式“上岗”,这位AI数字主播无需熟悉稿件,只需给到一份文本,即可无延迟输出视频流。其声纹可以快速自由替换,播报语音速度均可调整,还有多个地方方言、外语语种声音可以使用,可满足丰富立体的表达需要。今年7月,潮新闻记者也利用自己的数智人“分身”进行入伏的天气解说。

此外,还有一部分传媒集团在技术层面进行了提前布局,全方位聚合多场景应用,旨在推动AI与内容生产的有机联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已在采编系统媒立方平台上线AI创作板块,主要功能包括智能写稿、AI对话、创意设计;澎湃AI 1.0版也于近期正式对外发布,包括AI写作、AI海报、AI财报、AI视频四大产品,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一系列先进内容生产工具。

2

产学研联动,推动AIGC嵌入常态化新闻生产

虽然“AIGC+新闻”的实践颇多,但让AIGC嵌入常态化新闻生产并真正实现“AIGC融新闻”还有待探索。在探索阶段,为AI寻找合适的新闻报道落地场景,在实践中形成AI助力新闻生产的模式化路径至关重要。今年7月,由浙江在线特别策划、潮新闻平台联动推出的《00后AI绘亚运》系列条漫新闻受到网友热议。手语翻译、医疗志愿者、场馆建设者等杭州亚运会工作者们,走入二次元世界,收获了由AI和设计人员绘制的专属人物形象和漫画故事。区别于其他AI海报作品,该系列以条漫呈现,探索了AI连续输出多场景、多姿态主人公并形成完整故事的技术路径。

该系列条漫故事探索的核心命题是——如何通过产学研联动,促进文字报道的场景化、故事化、视频化、融媒化。在新闻媒体日常的生产中,文字报道占据绝大多数,如果能将这些文字内容通过AI加工快速转化成海报、条漫、短视频,这将能极大提升新闻生产与多渠道分发的效率。作为迎亚运特别报道,浙江在线此前推出的亚运人物系列文字报道《亚运C位》,聚焦一系列亚运工作者的故事,展现亚运总动员的热烈氛围,也将手语翻译、医疗志愿者、“零碳”工程师、场馆建设者、海报设计师、气象预报员等迎接盛会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如何将亚运故事说进年轻人心坎里?今年上半年,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浙报集团)重点实验室的架桥搭台下,浙报集团与浙江工业大学数字媒体创新研究院、杭州市创意设计研究会共同研究探索通过AI绘画将生动的图文报道快速转化为条形漫画这个课题。经过大约两个月的产学研联动,最终项目探索出了将图文报道快速进行场景化演绎、漫画式呈现的多个技术路径,目前以条漫为主要承载形式,近期还在进一步测试视频化融媒体产品。

相较而言,在传统的新闻生产环节,单个项目成员基于一个人物故事报道创作10个以上分镜头脚本的手绘条漫作品,生产时间大约在一周左右。而引入了AI之后,生产效率提升了60%以上。条漫故事区别于单一的海报作品,存在人物连续性的核心要求。在这一过程中,项目团队主要突破了AI绘制靶向性差的问题,即驯化AI。条漫中,主人公会呈现不同景别、不同姿态、不同表情,为了让AI在输出时能保持主人公的连续性,项目团队通过使用技术插件,综合运用文生图、图生图等多种方式,突破了这一难点。此外,条漫作品生成后,通过模块化的视角元素组合,还可以快速生成短视频,方便产品的全媒体、多平台传播,进一步提升了质效。

技术派|AIGC,如何嵌入常态化新闻生产插图1

AI生成的亚运工作者们

3

机遇与挑战,AIGC“工具化”亟待突破的难关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兴技术,AIGC正在重塑包括写作、设计、音乐等在内的创意产业。AIGC技术的发展充满着机遇,用好AIGC可以实现有机赋能。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对着诸多挑战和考验,例如生成效果的可控性问题、版权隐私等法律和伦理。笔者认为,要实现AIGC的“工具化”,目前尚存在以下3个待突破点,这也是驯服AI的关键。

第一,如何把控风险。对于媒体而言,内容安全始终是生命线,引入AI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风险把控。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但是人工智能的负面效应和潜在的风险也日益凸显。今年以来,AI“闯祸”事件不断出现,例如AI换脸风波、AI谣言、AI仿声诈骗。因此,各个国家都在积极规范人工智能的监管。国家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也于8月15日起施行,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对于传媒而言,首先,要第一时间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防止创新过程中误触“红线”;另外,落到具体应用时,要为AI迭代立规矩,对涉及AI的新闻生产流程,明确标识标注,并相应调整新闻审核把关流程,确保数据及机器生成内容被纳入新闻生产后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第二,如何提质增效。现阶段的探索中,媒体往往让AI走到新闻的“前台”亮相,将AI作为创新元素引入新闻报道中。这一阶段的AI,还尚未被充分整合进新闻采编业务,不具备可复制性。要让AI真正嵌入新闻生产,就要让AI整合入驻新闻“后台”,在日常的采、编、播流程中成为新闻从业者常备的工具,就像Word之于文字记者,Photoshop之于设计人员。要让AI真正好用、管用,就需要从根本上提升质量和效率。当前,AIGC内容的生成效果不够精确和可控,这也意味着调试环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对于常态化新闻报道而言,采编人员根本无法将其纳入工作日常。

要让AIGC工具化,一方面需要对生成效果进行一定的前期培育,传媒集团可在内部进行统一的AI驯化,通过完善专属语料库和素材库,让内容输出能符合新闻采编人员的预期,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有机的产学研联动,利用AI模型开发出适配新闻生产的应用场景,可以对当前文字、图片、视频等新闻生产进行全流程梳理,从中提炼出高适配、低风险的应用场景加以持续探索,并固化形成小的场景应用。

第三,如何人机协同。引入AIGC内容的过程,也是新闻从业人员探索与AI协作的过程。新闻从业者与AI的关系,要保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AIGC系统不应简单自动生成内容,而是要与人类创作者实现互动协作机制,提高脑力工作者的生产力。因此,AIGC“工具化”之路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新闻从业者与AIGC共同探索新型工作机制,即形成新的工作分工与协作,从而让AI这个工具能帮助新闻从业者减少重复性劳动,增加灵感的火花,并把更多精力聚焦于生产具有思想性的高质量新闻报道和产品。

【该文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浙报集团)重点实验室项目课题成果】

原创:翁宇君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来源: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做伟大时代的记录者|“在路上”,才有最美的风景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跑采访写评论当编剧,这位杭州日报记者勇做融媒时代的“多面手”

一个普通编辑的华丽转身!《新闻姐》如何蜕变成全网粉丝近3000万的“主流大V”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全媒体时代 新闻小白进化记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从教师到记者,从县台、市台到省台,10年来,她先后获得浙江新闻奖一、二等奖

温报集团欧华联合时报:发挥华文媒体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1个人1年间,216篇报道,

一位年轻女记者的黔边黔中行

《浙江日报》变宽了

做有温度的时代记录者!基层融媒如何打造短视频品牌

学会“跑”在新闻前面: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报道的议程设置

去年34个热搜话题阅读量过亿!来看钱江晚报微博运营的三大“流量密码”

传媒评论

投稿邮箱:cmpl@8531.cn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1731 85311662

欢迎订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原文链接:http://news.sohu.com/a/718439307_121119272

相关推荐

阅读榜

hellenandjeckett@outlook.com

加入QQ群:849112589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