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作效率生产力
Ctrl + D 收藏本站,更多好用AI工具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消息

姜德生:万物互联 纤感世界

2023-11-28 132

姜德生,1949年3月生,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光纤传感技术领域耕耘40余年,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近百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他带领团队建成了我国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攻克规模化生产、工程化应用等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并成功应用于秦岭终南山隧道、港珠澳大桥、乌东德水电枢纽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工程,显著提升了我国光纤传感技术工程化应用的水平和能力,推进了我国光纤传感行业的产业化进程。他还创建并培育了我国第一家光纤传感领域主板上市公司——武汉理工光科股份有限公司。

光纤传感具有抗电磁干扰、灵敏度高、可靠性好、传输距离远、易于组成分布式传感网络等优点,尤其在极端恶劣工况条件下的参数测量与安全监测方面优势独特,在重大基础设施、大型工程与装备、国防军工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都将光纤传感列为重点支持的优先发展技术。

40多年来,姜德生带领团队,以工程应用为导向,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高效牵引和推动技术创新的落地生根,实现了我国光纤传感技术从在国际上跟跑到并跑,发展到现在的领跑水平。

姜德生

独辟蹊径,打破技术封锁

姜德生从1978年开始从事光纤传感技术研究,此时有很多核心器件及关键技术,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

他和团队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守在光纤传感技术这一核心关键领域,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传感成套技术与生产装备,开发了七大类30余种光纤传感器,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交通隧道、水利大坝、能源煤矿、大型桥梁等多个领域,打破了公路隧道、大型油罐等领域进口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极大降低了建设成本。他常说:“我们的光纤传感产业之路是被老外‘逼’出来的。”

他力求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逐步推向全国。他和团队开发的光纤光栅火灾报警产品,首先在武汉石化大型油罐上成功应用,后在国家七大战备油库等国内3000多座大型油罐、13000多公里公路隧道上应用。

2007年3月,国家某战备油库一座10万立方米大型油罐一周之内两次雷击着火,由于光纤光栅火灾报警产品报警及时,避免了重大灾难性的损失。这项技术2007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图片1

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在武汉生活和工作了72年的姜德生,深爱着湖北这片养育他的沃土。他深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武汉理工大学对他的培养与重视,使他能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技术研究领域。

每当他取得一点点科研成果,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回报母校对他的培养,要回报这片生他养他的家乡。他力求将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并逐步推向全国。

为了做大做强湖北的光纤传感产业,2009年经学校同意,姜德生将部分股权和17项发明专利转让给中国信科集团(原武汉邮电科学院·烽火科技集团),开辟了一条高校成果“嫁接”央企平台的科技与产业密切合作的新途径,称之为“烽理模式”。

“烽理模式”实现了强强联合——既充分发挥高校技术创新的优势,又依靠企业在成果转化、研发中试、企业管理、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极大促进光纤传感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烽理模式”的快速推进,使武汉理工光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国光纤传感领域规模最大、全球领先的光纤传感产品研发与制造企业。2016年11月1日,公司在创业板首发上市,成为我国光纤传感领域第一家主板上市公司,为“武汉·中国光谷”的光纤传感技术产业在国内确立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2

永无止境,探索智能未来

姜德生始终认为技术应该自主创新,“不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才能有新的突破”。

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战略任务与重点工程实施等领域,迫切需要能够承载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个传感器、监测距离长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大容量、长距离、多参量、高可靠的传感网络。

传统光、电传感网络都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已成为制约上述领域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研究新型大容量光纤传感网络,实现全时全域全天候的实时监测,成为姜德生新的研究目标。

近10年来,他带领团队紧紧围绕“大容量、低损耗阵列光栅的动态、连续、高效、精密制备”这个困扰国内外多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技术攻关,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制备方法、工艺和装备(该技术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发明了拉丝塔单脉冲掩模法动态制备光栅的方法和工艺,研制了专用低损耗光敏光纤预制棒,研发了大容量阵列光栅无应力并带成缆技术和装备等。在国际上,他和团队首次工业化生产出单根光纤超过10万个光栅的大容量低损耗阵列光栅,并形成大容量、高精度的温度、应变、振动等多参量光栅阵列传感网络,为大型基础设施、重大装备等领域安全监测与智能化提供了大容量、长距离、多参量、高可靠的传感网络支撑。

新型大容量光栅阵列传感网络,颠覆了传统传感网络的概念,为众多行业提供了“大容量、长距离、多参量、高可靠”数据采集、信息处理手段,为不同行业提供了多种智能化解决方案。湖北省正在建设的特大工程项目——鄂州花湖机场的智能跑道就运用了最新的光纤传感技术成果。

“我们在花湖机场东西两条跑道安装了近5万个光栅阵列传感器,能最大程度、最密集地利用光纤传感获取信息,将数据及时地传送回处理平台,为实现机场跑道智能化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姜德生说,“未来我们还将把这项技术运用到智能高速公路、智慧地铁中,光栅阵列传感网络将在物联网、智能化时代大放异彩。”

“成于创新,立于应用,胜在交叉,不懈追求。”今年已经72岁的姜德生,仍奔波在技术创新的第一线。(党员生活杂志全媒体记者 欧阳吟子 祝璇 摄影 张博伦 通讯员 徐一旻 范典)

原文链接:http://www.hbdysh.cn/2021/1129/72279.shtml

相关推荐

阅读榜

hellenandjeckett@outlook.com

加入QQ群:849112589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