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ChatGPT的重度用户,我非常坚信,人工智能会深度参与未来的世界发展,会成为引导未来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的研究方向一直与编程相关,但是作为一个非专业的半吊子码农,从博士期间开始,编程一直是“阻碍”我进步的最大困难之一。
去年GPT3.5横空出世以后,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其实我对于跟它聊闲天、逗咳嗽没啥兴趣,作为一个哏儿都人,说实话,我随便拎出来一个邻居小孩,都能秒杀chat的贫嘴能力。
但是它的编程能力却是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彼时我正在“企图”使用一个优化的深度学习算法训练几万个数据,但是始终有几个bug跨越不过去。
看了对于GPT3.5各种玄乎其玄的宣传,我赶紧拜托大洋彼岸的小伙伴帮我注册了一个账号,然后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代码贴进了对话框里。
后面的发展相信大家都可以推断出来,这家伙“一本正经”的帮我分析代码里的bug,“一本正经”的提供了修改后的代码,“一本正经”的建议我本地运行尝试。
虽然我自己通过“肉眼”都能看出它所谓“修改”并不靠谱,但是它却“嘴硬”的告诉我,它的修改绝无问题,只要我运行一次就知道了!
运行后看着一整页的报错信息,我全部粘回给它,然后开始新一轮的“敷衍”和“对付”……简单来说,最终我还是拜托了计算机专业的小伙伴,帮我“人肉”修正了bug,我才顺利完成了文章。
但是,短短半年之后的现在,经过几轮更新的GPT4,却是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由于最新的版本提供了文件上传的功能,当我随便给它两组数据时,它就可以帮我计算出各种统计指标:
根据我提出的需求直接调用Pandas、Matplotlib、Seaborn、Scipy、Numpy等Python库,帮我绘制需要的图像,比如曲面图:
比如散点图和误差直方图的组合图:
另外现在修改程序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具备了读取数据的功能后,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把分析所需的数据截取一部分提供给它,让它更好的理解数据结构以及我的需求,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找出bug原因并进行修改。
当然,问题复杂以后,它还是会努力的胡说八道,努力的敷衍我……
可是目睹了它半年来的成长速度,我十分相信,未来它会更加正经的“解决问题”,会给我带来更大的惊喜。
但是与此同时,我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比如对于和我类似,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半吊子”程序猿来说,未来的努力方向到底应该是怎样的?
「知乎知学堂旗下的AGI课堂」推出的【程序员的AI大模型进阶之旅】公开课,用2天免费的公开课,帮助我们迅速了解大模型的发展现状,比较各种大模型的性能和特长,邀请圈内技术大佬全面解读前沿技术,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和应用大模型。
老师提供的“白嫖版”大模型资料包,可以帮助我们尽快了解大模型在多模态上的各种功能及前沿技术,为未来即将到来的大模型微调应用、减轻我们自己的工作量及“飞入寻常百姓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以前,我想把一段应用BiLSTM方法进行序列预测的模型,修改成为应用Transformer的模型,那么需要拿出至少一个月的时间,学习了原理架构后,再从GitHub上搜寻可供我用来“修修补补”的程序段,进行符合需求、适应数据的本地修改后,像渡劫一般,历经一轮轮的bug调整,最终可能还需要求助“专业”小伙伴,才能够完成一次符合我预期的创新。
但是现在有了AGI之后,这些步骤却可以极尽省略,我只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它,它就可以和我一边“商量”,一边完成程序的修改:
程序修改的准确性和靠谱程度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经过两轮到三轮修改后,就可以产出一段可顺利运行的程序。而我自己,只需要调整超参,即可以寻求更高的拟合精度。
在AI大模型的有利辅助下,我相信很快根据excel表格制作这样的简洁漂亮的图形将不再存在技术壁垒,只要掌握了基本的NLP(自然语言编程),指挥大模型分析数据,制作漂亮图表,只是分分钟的事情。
但是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如果不能在大模型爆发的初始时期,尽快学习和掌握NLP,实现对于大模型的熟练理解和应用,则极有可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威胁和寒意。
目前大模型在数据分析和编程方面给我们带来的惊喜,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随着未来算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硬件的不断更新和改进,人工智能势必会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乃至于直接引领人们走进全新的生活方式。
比如,我一直幻想着“阿强”有一天真的走进我的家里,帮我处理一切我不想做的事情,当然我的阿强需要说天津话——
“阿强,你为什么只端了一份早餐!我的早餐呢?”
“哎呀,对不起姐姐,我把你那份给忘了!你别生气,我现在就给你端去!”
当然这仅仅是对于生活最微不足道的影响。
对于我们的“吃”,也就是农业生产方面,通过遥感卫星、无人机等监测我国耕地的宏观和微观情况,由管理人员提出建议,人工智能可以推荐最合适的种植方案,并综合调度各类农用机械和设备完成方案的执行,最大限度解放农业生产力。
对于我们的“穿”,AI设计师可以针对人类所处场景的需求,设计出有特殊功能的“智能”面料,甚至直接开发出贴合个人身形的无感可穿戴装备。
对于我们的“住”,智能建造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维等关键环节,是一个高度集成多个环节的建造系统。智能施工、智能建造、智能设计、智能装备以及虚拟建筑等,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对于我们的“行”,无人驾驶(或自动驾驶)目前已经取得了相当进展,未来更是可期,“上天入地”并非不可能,开上我们的小车车,让它带着我们翱翔在蓝蓝的天空上~
不仅“吃穿住行”,医疗和教育领域也是大有可为,客服机器人可协助医务人员完成患者病情的初步筛查与分诊;医疗数据智能分析以及智能医疗影像处理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并通过可穿戴式设备等传感器实时了解患者各项身体指征,观察治疗效果;教育类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承担知识性教育的任务,从而使教师能将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对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
人类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配合人工智能强大的计算和分析能力,未来一定能够在各个领域有着令人瞠目的突破和成就。
作为拥有佼佼创造力的青年人,一定不要惧怕,不要厌恶,不要躲避人工智能。努力的去学习它、训练它、改造它、应用它,让AI大模型,让人工智能真正的为人类服务,才是一个新时代年轻人应该做的事情!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401848/answer/3144264815